English

亲历巴以冲突第一线

为什么石块和子弹横飞
2000-11-2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陈克勤 我有话说

夜访加沙感受巴以冲突

本月初,巴以冲突势头正盛时,中央电视台《焦点访谈》主持人水均益来以色列拍耶路撒冷专题报道,我们一起去加沙采访阿拉法特和巴以冲突。到加沙埃利兹边检站,换乘我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的外交车出关。暮色下,车一出巴方关卡,便见马路当中燃烧冒烟的轮胎和一群群青少年。这里是巴以冲突的一个热点,冲突以来已有7人死亡。外交车牌远处看不清,尽管车窗伸出中国国旗,还是挨了几块石头,幸而只在车身留下一点擦痕。此时新华社驻加沙记者马晓霖在前开道,他的车是醒目的白底绿字巴勒斯坦车牌,示威者手下留情。走近,孩子们认出是中国人,扬起攥着石头的手和我们友好地打招呼,大家松了口气。小马的车顶有几道弹痕,那是有次靠近定居点,被以色列士兵鸣枪警告时打的,不知是误击还是枪法老道,总之人未中弹已是万幸。冲突以来,已有20多名外国记者在采访时被误击中弹负伤,尽管记者们都身穿醒目背心或肩扛摄像机。

半夜采访阿拉法特

我们在法塔赫总部采访完巴解秘书长马赞已是夜里,接着等待采访阿拉法特。凌晨1点多,总统府朋友来电话说,阿拉法特从下午开会到深夜,太晚了,能否第二天10点半采访。他第二天下午启程赴美国和克林顿会谈,可以想象巴内部对冲突与和谈问题的争论有多激烈。

夜里2点,我们在总统府旁边的巴勒斯坦旅馆休息。阿拉法特来加沙后,曾经在这家旅馆住了2年。65间客房只有15人住,全部是记者。房价对折优惠,一晚60美元。和3年前相比,加沙城面貌已大变,新楼林立,海滨建了许多饭店,现在这一切都停顿了,旅馆大部分停业。

总统府是座不起眼的3层小楼,原以为阿拉法特熬夜开会,采访会再次推迟,没想到他已在2层办公室等候,他微笑着和大家打招呼。这是中国记者3年来在加沙第三次专访阿拉法特,他显得有些疲倦,原定采访5分钟,结果他谈了20多分钟。他谈了对建国的乐观和信心,对拉宾的深切怀念,对巴拉克的批评和对冲突及和谈的担忧。71岁的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斗争的见证和传奇人物,他把毕生献给了巴勒斯坦事业。他的神色语气中饱含沉重历史沧桑,有时甚至有些伤感和迷茫,让在座者无不感慨。起身告辞时,阿拉法特突然说,我不会忘记今年8月访华时看到的一幅标语:中国支持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。他微笑着说,我们不会忘记中国人民的支持,我们从心里感谢中国。

为什么一边是石块一边是橡皮子弹

中午返回埃利兹关卡,“啪啪”枪响和黄色的催泪烟雾,令我们立即停车,昨晚看不清的冲突场面现在一览无余。路西是定居点,楼顶几个岗哨堡垒蒙着层层网索,防范石块和燃烧瓶。马路对面铁皮房后,一群青少年不时探身扔石块、射弹弓,或用绳子连着布袋借助惯性抛甩石块。记者们马上搬出摄像机拍现场。巴青少年呼口号、打手势,频频扔石块,神情激动。有的冲上马路靠近围墙,以色列士兵就发射催泪弹、橡皮子弹驱赶。橡皮子弹的声音似乎比真枪还响,定居点两端各有2辆巴勒斯坦的红月会救护车,只要听到枪响或“伟大真主的喊声(这是有人受伤的暗语),救护车马上急速开过去。救护车上弹迹斑斑,穿孔的是真弹打的,有坑的是橡皮子弹痕迹。眼见一少年冲过马路突然倒地,被橡皮子弹击中,一辆救护车马上赶来,抬他上车后急驶向加沙。

好几名巴勒斯坦警察在一旁观望,其中一位竟然会说中文。他叫瓦利德,曾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。我们问他为何不制止孩子走向伤亡,他沉默了一会说,起义是安拉的旨意,即便孩子们只有石块和生命。

巴方按照奥斯陆协议,没有军队,只有警察和轻武器。

阿拉法特、巴拉克无能为力

巴勒斯坦人把目前这场流血冲突叫Intifada,阿拉伯语意为反抗、起义,现在已成为国际通用语。巴以都对上一次起义斗争记忆犹新,它从1987年-1993年持续了6年,双方伤亡和经济损失惨重,教训也使双方清醒,因此才有了马德里国际和谈及奥斯陆协议,巴以走上和谈路。

苏联解体后,美国独霸中东,独揽中东和谈。美国的调解基本上是和以色列协商后压巴方让步。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的积极和谈立场激怒国内右翼,5年前他和埃及已故总统萨达特一样,被本民族的右翼极端分子暗杀。利库德的内塔尼亚胡上台后,和谈立场强硬,实行“安全换和平政策,和谈一再拖延受阻,进展缓慢。巴拉克去年5月上台后,和谈力度颇大,宣布要15个月解决阿以冲突。他今年5月兑现诺言,无条件从占领8年的黎巴嫩南部撤军。对以巴和谈,他准备废除奥斯陆协议3阶段撤军的过渡安排,因为每次撤军都带来国内右翼的反抗。面临议会右翼势力的反对,他希望和阿拉法特达成一揽子最终解决方案,用全民公决的办法,绕过议会直接批准巴以和约。这是有希望而充满风险的一步。

然而,他的如意打算,在7月戴维营美以巴首脑会议上碰壁。虽然,他的方案基本上解决了大部分巴以分歧,有些方面甚至超出巴方的预想,但是会谈最终还是在耶路撒冷老城主权问题上卡壳。这个不足0.13平方公里的清真寺院,是伊斯兰教第三圣地,牵动着全球穆斯林的感情。这不是阿拉法特能拍板的,他不得不顶住美以的强大压力。

阿拉法特没有退路,巴拉克也同样遭受犹太右翼的强大压力。一个圣地,两个民族,唯有“一城两都”是出路。然而双方的强硬派拒绝任何让步。

阿拉法特在会晤美籍犹太人代表团时说,巴拉克在戴维营谈判中提出耶路撒冷地位问题是一大失策,他对此非常惊讶,本应该在巴以解决其他问题后再解决耶路撒冷问题。这个有可能解决的政治问题变成了敏感的宗教问题,已不是他和巴拉克两个人能决定的了。他说,以巴和谈本来5年前就能取得突破,双方曾达成秘密协议,耶路撒冷是两国共同的首都,然而拉宾遇害使之成为泡影。

9月27日,沙龙不顾巴方的警告强行访问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院,成为爆发冲突的导火索。沙龙此行得到巴拉克的默许,他需要右翼的支持渡过内阁危机。实际上,此前巴以冲突事件就已逐渐增多,沙龙事件只是一个引爆借口,双方激化的民族情绪迟早会爆发。因为,巴方早就不满美以独揽和谈、巴方孤军奋战节节退让的屈辱和谈方式,希望更多国家参与以巴和谈,增强谈判地位,对美以有所制约。民众冲突成为巴手中表达民族意愿、引起国际关注和干预、争取更多外援的政治斗争手段。

事态发展难以预料

冲突初期,巴方只是扔石块、燃烧瓶,以军用催泪弹、橡皮子弹驱散。然而,钢芯的橡皮子弹在50米内照样是致命的。巴民众丧失家园、沦为难民的苦难加上丧失亲人的新仇旧恨,愤怒情绪一旦有发泄机会,就难免失控。双方的宗教圣地遭焚毁,进一步激化民族、宗教仇恨。

以色列出口抗暴用的高压水炮,甚至研制每秒600块的高速投石机,但发现这些设备对付巴民众袭击无效。以军规定,在生命受到威胁时,方可实弹回击。以军使用射速每秒700多米的高速子弹,近距离杀伤力很大。

其实双方都明白,尤其巴勒斯坦官员深知,巴以暴力冲突是实力不平衡的较量。法塔赫组织不像黎巴黎真主党,后者通过叙利亚源源不断得到各类武器装备和外援,在国际边界内合法对抗。更致命的是,以色列控制着巴区经济生存命脉。对外口岸、水、电、食品、巴2/3的经济收入,均来自以色列,还有12万劳工在以色列工作。冲突两个月巴损失10亿美元,建设停顿,经济近于崩溃。

巴方还担心冲突持久会失控。因此,在基本达到国际关注和干预的目的后,阿拉法特上周末已下令停止在巴控区袭击以色列士兵。巴当局发布公告,禁止在巴控区射击以方士兵、葬礼鸣枪、任意罢市、蒙面示威等有损巴起义形象的行为,禁止16岁以下少年参与冲突,也不得袭击以方平民稠密区。然而,巴勒斯坦一些人表示,放虎出山后果难料,死伤那么多人,总得有个交代。现在事态发展难以预料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